
在12月8日下午召開的“祁劇.浯溪”文化旅游座談會上,縣委書記周新輝在主旨發言中指出,祁陽文蘊深厚、山川靈秀、物產豐富,是一塊“風景獨好”的寶地,并連用10個“好”向外界推介祁陽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:

祁陽有一臺好戲。發源于祁陽的祁劇,比京劇歷史還早,是湖南地方戲曲中流行地域最廣、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劇種,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郭沫若看過祁劇演出后曾評價“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種”。

祁陽有一曲好調。祁陽小調是湖南省傳統戲曲劇種,在明、清之際已流行民間,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祁陽有一園好碑。縣城浯溪公園現存自唐朝以來的碑刻505方,是全國最大的露天碑林。其中,元結擬文、顏真卿書刻的《大唐中興頌》碑,因文奇、字奇、石奇,世稱“摩崖三絕”,享譽海內外。

祁陽有一種好石。明代《長物志》記載:“永石即祁陽石,出楚中。石不堅,色好者有山水、日月、人物之像。”祁陽石現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,用其琢制硯臺已有上千年的歷史,祁陽硯是中國硯中精品之一。

祁陽有一江好水。湘江流經縣境100.8公里,一江九洲、百里畫廊,“魚翔淺底”、“漫江碧透”。

祁陽有一座好山。祁陽因祁山而得名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其詩中寫道:“若祁山之勝,豈亞于西山。”太白峰為祁山山脈最高峰。太白峰國家森林公園是天然氧吧,曾與恐龍同時代的珍稀瀕危兩棲孑遺動物——掛榜山小鯢就棲息于此。

祁陽有一幢好塔。寓意文風昌盛的祁陽文昌塔是遠近聞名的古跡名勝。自古以來崇文重教,代代相繼。科舉時代,全縣進士及第高達142人。

祁陽有一批好村。古村落資源豐富,凝結著悠久的鄉愁和歷史的記憶。目前,全縣共有16個村入選國家和省級傳統村落,18個村獲評省歷史文化名村,其中龍溪村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,龍溪李家大院是全省保存最好、規模最大的明清古民居群之一。

祁陽有一方好人。《永州府志》記載,祁陽“山川靈秀,代有俊民”。清代大儒曠敏本曾說“祁陽民心之善、風俗之醇,為湘南之冠”。三國蜀相蔣琬、明吏部尚書陳薦、清軍機大臣陳大受、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陶鑄、湘南農民運動的先驅雷晉乾等歷史名人均出自祁陽,人杰地靈,民風淳樸。

祁陽有一片好土。土地肥沃,物產豐富,是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、中國油茶之鄉、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,檳榔芋、茶油、茶葉等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暢銷全國。

周新輝表示,祁陽將大力推動祁劇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,深入實施“旅游+”行動,豐富聽戲、賞曲、讀碑、品石、游山、玩水、學文、訪古、尋賢、農耕等旅游供給,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縣。